本文分享贺知章的诗句和笑问客从何处来。希望大家喜欢。
【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意思】当我踏上这亲切的故土时,孩子们见了 我,都不认识了,笑着问我“客是从哪里来的? ”后用来表示长期在 外的离家之人回乡时的一种伤感之情。 【鉴赏】 诗人少时离乡,归来 之时虽然乡音未曾改变,却早已是 鬓发斑白。家乡的孩子们并不认 得眼前这位归来的游子,笑着争相 询问“客人”从何方而来。言者无 意,听者有心,儿童天真烂漫的笑 语,却生生戳中了诗人内心的痛 处。自己不过是许久未归,一旦归 来,即使乡音未改,也只能成为故 乡人们眼中的客者,可以窥见故乡 早已是人事代谢,沧海桑田。经此 一问,诗人该是何等的局促与感慨?然而诗句偏偏在此处戛然而止,让读 者自去揣摩诗人心中的酸甜苦辣。诗句看似语调轻松,实则含蓄深沉,耐 人寻味,引人叹息。 【题解】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659—744年)《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我从少年时代就离开了家乡,到老时才返回家乡,虽然口中的乡音还没有改变,可两鬓的毛发却早变白了。家乡的儿童见到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客人。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时年86岁。少小离家,老年归乡,人事沧桑,诗人心中该涌起多少波澜!诗人用写实手法,平易、亲切、生动、感人,唤起许多有同样经历的人去咀嚼其韵味和感伤人生。这“笑问”之中,虽有欣喜的情趣,更有无限的感慨。 【全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题】 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是年春天请准度为道士归隐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回到故乡时所作。原诗二首,此为其一。偶书:偶尔写作。诗中用白描手法,轻快笔调,写出久客他乡乍返故乡的情景,朴实自然,具有亲切的人情味,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注释】 ①少小:年幼时。老大:年老。诗人回乡时已八十六岁。 ②乡音:家乡的口音。难改:未变。衰(cui):稀疏凋落。 【鉴赏】 贺知章在武则天证圣年间(695)中进士,此之前他就已离开了家乡。 天宝三年(744),他请求辞去朝廷官职,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 山),时已八十六岁。《回乡偶书》七绝二首,抒发了他回乡后的无限感 慨。 第一首所描绘的是刚刚回到家乡的情景。虽有久客伤老之叹,但主调 是抒发自己返乡的喜悦之情。生动新颖,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句中自对, 概括写出了数十年客居京华的事实,其中隐含了一个极久的 “久” 字。下 面所写,由此生发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衰,音(cuī)催,即疏落 的意思。它承上句,具体写出“老大”之态。“少小离家”时风华正茂的 青春红颜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老大”,唯见鬓毛疏落,相貌大改。至今 未变的,只有满口的家乡口音而已。诗人以不变的“乡音”,映衬了大变 的“鬓毛”,在变与不变对比之中,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感情久而愈 深、老而弥笃的亲切情怀。 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常语式的自我叙写,插入一个儿童笑问的 情节,从自己的对面——故乡对自己的反映写出,使诗变得活泼曲折、生 动有趣。由于久别故乡,从没见过面的故里儿童们,竟将自己当成了远方 来客,亲切而又有礼貌地加以讯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极为精采 的一笔。稍加想象,那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人物的语气神态,都栩栩如生 地展现在目前。而与乡人相见时惊喜的气氛和反主为宾、久客伤老的无限 感慨亦自可想见。这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景,真切而有含 蕴,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许多同等经历的人所具有,却又难以恰如其分地表 达的心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除具有语言朴素,含蕴丰富的特点之外,其优长还在于它的高 度凝练概括。从“少小”而去,到“老大”而回,其间岁月悠久。诗人几十 年的境遇、几十年对故乡的思念、回乡后与亲人相逢的喜悦以及离别几十年 家乡的种种变化,本来可记的内容极多,但诗人却将这些具体而繁杂的内容 统统舍弃掉,而紧紧抓住一个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改”字,第一首说“乡音 无改”第二首说“春风不改”,皆是以不改来衬托“改”,强调“改”,这 不仅没有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使诗包蕴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典型、突 出,说出了久别故乡之人最强烈最真切的感受。因而它能使更多的读者从中 获得深刻的共鸣。 【赏析心得】 诗人于武后证圣元年(695)考取进士,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辞官告老还乡, 返回越州永兴,已年届八十六岁,离乡近五十年了。鬓发斑白,人生易老,眨眼之间, 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所以,诗人无限感慨地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 毛衰。”唯一不忘的是乡情,不改的是乡音。回到家乡,走在路上,首先遇见一伙 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好奇、礼貌而又热情地笑问这位东张西望,本乡声音却又非 常陌生、风尘仆仆的白发老公公:请问您是从哪处来的客人?天真烂漫的儿童,这 样稚口随便一问,却把诗人从沉浸在童年回忆之中,拉回到当前现实中来,他顿时 醒悟,当年像眼前一样的儿童,已随无情岁月的消磨,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这位反主为宾的原乡人,勾起了心中无限的感慨。诗题为《偶书》,诗中有问无答, 五十年的宦海漂泊,世事沧桑,岂是三言两语答得了?就是倾诉衷肠,这些隔代儿 童又怎么听得懂、怎么能理解?第一首绝句,就只有如此戛然而止。诗人心中涌起 久久不能平静久宦伤老的悲情,眼前小小老乡问客的欢快情趣,产生既亲切又陌生、 既甜蜜又苦涩的乡情,此时无法用词语来表达。全诗意境尽在不言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榕树文轩网 » 【贺知章的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