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和李商隐 夜雨寄北。希望大家喜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非常奇特的抒情诗。整个的写法以诗人的思想感情活动为中心线索,用今日心目中的一片秋色,联结着对于以后的无边期望;用向往中的有限安慰,压抑着浓重的满腹愁怀。情景结合,以情融景,结归于情,具有抒情诗的神思独运的绝妙特色。
题为《夜雨寄北》,诗中说的所寄之地是巴山,无疑是从四川寄意于北方的亲人。亲人是谁?看法不一。据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此诗题为《夜雨寄内》,寄内即是写给妻子王氏的;近人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将此诗系年于大中二年(848)秋,认为是作者此年游巴蜀时作。按此说,此诗当是李商隐在大中二年从巴蜀寄给妻子王氏的诗。另有一说认为,李商隐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始入蜀,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为书记,而妻子王氏殁于本年的夏秋之际,意为诗人入蜀时是在妻子殁世以后,而大中五年以前诗人并未到过巴蜀,因而此诗寄北乃是寄给朋友,不是寄给妻子的。但我们从诗人题为《摇落》的寄内诗中的“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可以认定,王氏在世之日,诗人确实在巴东停留过,因此,可以视此诗为寄内之作。
“君问归期未有期”,提出了“寄北”的由来:诗人是在回答“君问”。我们在认定君是妻子以后,便可以这样设想,对丈夫怀有深厚情爱的妻子,很想念远在巴东的丈夫,盼归未归,寄书相问,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回转家来?这问情是殷切的,可是现实是令人失望的,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远行游人,没有办法断定归期,因而也没有办法给妻子一个可盼之期,只有回答“未有期”。这话是诗人自己也不愿意说的,但没有别的回答法,因为这是实质性的问题,虚不得,若虚了,写一个以近期为安慰的日子,到时候人是回不去的,那时给妻子带来的失望将是更为惨重的。因为到了那个说能回归而实际却根本不能回归的日期必将是妻子候门,征人远阻,两处悬心,一般愁苦。诗人在时间问题上是说了实话。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实话之后的一句写实诗。但是诗人并不想把此地此夜的难为情和盘地、真实地写给妻子,因为那样写出来要太令她伤心愁苦了。这时诗人有意把眼光投向窗外,“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引开,谈起了这里的物候:这里地处巴山之下,此时此刻正是深夜时分,从巴山飞来的秋雨,正随风飘落,淋窗敲瓦,还能听得到雨水流动的声响,它正注入门前涨满的池塘……这是诗人所见所闻的眼前景况,他以为这样写就不会使自己难言的羁旅之愁、相思之苦,给妻子待归之情再加愁扰,徒增难耐之苦了。可是这自然之景中,却渗透了心灵的隐秘,诗句中出现的山、夜、雨、秋、池,就是那想要不写进北寄诗笺的秋夜旅思情愁的对象化的存在。正因为这些对象化的存在,诗人写起来时想不叫它们表示什么,但却又是特有用意,所以诗人才在最后两句诗中表明,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诗人会说起此刻“巴山夜雨”的事与情的,或许会问一问这位节度使的有教养的女儿: “我写的那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你不觉得是别有用意吗?那完全是为了你才那样写的……”而诗人的妻子,平时常读丈夫的诗作,而且也并不是仅此一次读到“寄内”诗,所以对于句中所映射的百无聊赖的投影,孤独寂寞的愁情,她也不会看不出来,并在剪烛夜话时解出丈夫的讳莫如深的诗意。
诗人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之后,在写法上并没有顺势展开巴山夜雨的有关情景,而是设想到得有归期的见面时节,在西窗之下,彻夜长谈,用剪刀剪去烧结的烛花,回味着离别后的情景,特别是“巴山夜雨时”的景况与心情,那将是很有回味余地的事情。是的,那一定是很有情味的回忆:诗人与妻子团聚了,诉别后的彻骨相思,说雨夜的真心所想,讲诗句陡转的用意,庆幸眼下的团圆,设想以后的生活,等等,而在“巴山夜雨”的今天感受最突出的情景,必将是其中特别要细说的。好象诗人要妻子特别注意“巴山夜雨”这四个字。在二十八字中就叫它原封不动地出现了两次,若不是其中别有所托,而仅仅是“巴山夜雨”,并没有特别事情发生,是不足以为西窗夜话的谈资的。
诗人写诗时的心情是特别虚空冷寂的,但他用隐而不谈的方法谈了“巴山夜雨”,谈了期望相逢后再长谈“巴山夜雨时”,这种不着一字的写法,却又无处不在表现着诗人的浓重情思,这正是诗艺高超而又会表现特殊情态的大家之作。一个浅薄的作者写中秋月夜,用语多不外是那些“冰”、“玉”、“晶”、“银”、“彩”, “光”、 “明”、 “素”等等,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书中,把这些字眼视为蹈袭前人的“堆砌”,通过具体情节加以贬斥。鲁迅则指出,一个穷措大言富贵则金玉财宝,而白居易写来却是笙歌院落,灯火楼台。上述两个事例,可以启发我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表现,并可知道雷同与直露是很少有艺术生命力的。而李商隐《夜雨寄北》正是从正面给人以美在变化有则的昭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榕树文轩网 »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