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本文分享和归园田居 陶渊明。希望大家喜欢。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裹,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是东晋伟大诗人。出身于没落士族,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怀抱救济苍生的志向进入仕途,曾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州参军、彭泽令等职,由于对官场污浊、世道黑暗深怀不满,先曾辞去祭酒,后来又最后辞去彭泽令,躬耕隐居,不与士族社会合作。刘宋王朝曾召他为著作佐郎,拒不出任,贫老田园,死后世人尊称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由于经历特殊,他的诗也呈现了独有的状貌。他善于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色和农民的辛苦劳动生活,他同情农民,并展示了“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幻想。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这是第一首,这组诗约作于彭泽弃官归隐后的第一年,即晋安帝义熙元年,时年四十二岁。作者毫不掩饰地坦露了所以归隐田园的心志所在。这首诗真正是开门见山,把“俗”与“性”对立起来,陈述自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致,而本性却独在自然,接着就以形象的展现,对比这对立的两端。之所以“俗”不可耐,作者没有一一进行描写,只是描绘了一个人人都体会出的境况:那是陷人的网罗,困人的樊笼,人在其中,如鸟被缚,如鱼在池,不仅毫无自由,也更难以自保。作者把当时不好明说的社会政治语言,用比喻性的形象说得十分具体。与世俗对立却又为本性所爱的田园,处处、事事都是真实的、自然的,没有令人憎恶的那种机巧、尘杂、争夺、陷害,当诗人从那个尘网中挣脱出来以后,真是如鸟归林,感到非常庆幸。

陶诗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最擅长用朴素无华的笔调,写出现实生活和内心情态,由于遣辞命意中,不事藻绘,所以诗文风格都显得挥洒自如,韵味隽永,平淡自然的色调中,却蕴含着无限的真和美。 《归园田居》是这种艺术格调的代表作。

“白描”,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白画”的技法。用此法作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即使略施渲染,也不失平淡自然。文学上的白描手法源出于此。它的主要表现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清新、明晰的形象。 《归园田居》这种笔法体现得非常明显。诗中从第九句开始写自家的园田居所,对这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但清晰的形象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景境氛围中住着一位从尘网中逃归的贫士,真可以说是情境相宜,神象相通。这个与世俗完全对立的境界,从远处看的视觉印象,从近处听的听觉动静,也都是异常的恬淡自然,清静安谧:“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情境,没有对于这种情境完全适应的内心世界是不能发现的,更不用说以这种淡远的笔调去抒写了。在这首诗里,诗人所描绘的对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态是完全统一的。

陶渊明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高洁静远的本质,正是在园田居里找到了表现与确证的对象,而艺术中的抒情言志,也只有借助于对这种现实的、感性对象的生动描画,才能把具有特殊状态的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本质展现出来。

这首诗的叙述性的笔调,甚至连诗中的描写也是叙述性的,使诗的风格情韵显得极为流畅通达,读中不能停顿,可以分节分析,但却不容分割,浑金璞玉之美,正存在于这种形式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榕树文轩网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赞 (12) 打赏一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