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本文分享刘禹锡的诗句和雀桥边野草花。希望大家喜欢。

【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出处】唐·刘禹锡《乌衣巷》。 【意思】朱雀桥边杂草野花丛生,乌 衣巷口夕阳斜照。朱雀桥:六朝时位于 金陵(今南京市)秦淮河上,是市中心通 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今已不存。乌衣 巷:在秦淮河的南岸,东晋时是高门士 族的聚居区,王导、谢安两大世族都住 在这里。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昔日繁盛之 地荒凉冷落的景象。[例]历史上,它曾 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 地,也曾有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 口夕阳斜”的凄恻景象,伴着各代诗人 的浅吟低唱,历尽了人间沧桑。(蒋永 才《石城南京》) 【全诗】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释】 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以三国时东吴乌衣营驻地而得名。东晋初士族首领王导建宅于此,遂成为王、谢两大贵族世家的聚居地。 2.朱雀桥:又名朱雀航,架在秦淮河上,正对金陵城南的朱雀门,与乌衣巷邻近,是昔日的交通要道。 【题解】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部秦淮河南岸。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驻军设防,兵士都穿乌衣,因而得名。东晋时这里成了宰相王导、谢安等官僚大地主的住宅。诗中的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离乌衣巷很近的一座桥,是从金陵城中心到乌衣巷的必经通道。 这是诗人《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边,如今开满了野花;本来是高门士族聚居区的乌衣巷却在斜阳残照里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情景。诗人选取了“野草花”和“夕阳斜”这两种富于象征意义的景物,来表现乌衣巷冷落寂寥的景象。三四句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乌衣巷上空正在归巢的燕子,那过去栖息在“王谢堂”前檐下的燕子,如今飞入的却是“寻常百姓家”了。诗人抓住燕子寻归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的盛衰巨变,在对景物的继续描绘中,抒发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辛弃疾推此诗为绝唱,其《沁园春》云: “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飞燕?”道出了它的特点。这首诗含蓄蕴藉,于浅显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耐人回味。 【赏析】 此诗写乌衣巷古今沧桑,借古讽今。乌衣巷在金陵,是东晋王导、谢安两大豪门望族聚居之地,与北面秦淮河上的朱雀桥相毗邻。此诗的命题为《乌衣巷》,但作者并不是落笔擒题,开门见山的,而是从附近的“朱雀桥”侧入。现在这里是杂草丛生,野花遍地,人迹罕至,一片荒凉凄寂的景象。它又被落日的余辉所笼罩,更给它涂上了一层凄暗的色彩。乌衣巷往昔赫日中天的气象,富丽堂皇的宅第,已不复存在。头两句,以匀称的对偶句,写出如今凋敝败落的惨象。作者把“伤今”之情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继而,诗人的感慨又由乌衣巷而生发开去。东晋至唐,几百年来,星移物换,朝廷更替,人事变迁,一切皆变。作者面对着今日的乌衣巷,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呢?他没有直言,而是通过燕子的形象婉转曲达。“红襟俊羽”的燕子,一年一度的归来,这是候鸟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过去在王谢雕梁画檐上筑巢的燕子今又飞来了,虽然不是原来那个,但依然是它们的同类。可是它们营巢栖身的地方已不是王谢的豪门宅第,而是寻常的百姓家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藏在燕子形象的背后,即王公贵族的显赫腾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终将逃避不了灭顶的厄运。作者以此来讽喻告诫权贵们,但不直陈,而用鲜明、生动的燕子形象,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去探求这一形象的本质含义,给人以更大的美感享受。作者以燕子的具体形象揭示出抽象的哲理,正是“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蒂”(梁廷相《曲话》)。唐汝碧《唐诗摘抄》评此诗时云:“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说得很有道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榕树文轩网 » 【刘禹锡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赞 (4) 打赏一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