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年爆发绿林起义
起义地点——京山绿林山
起义首领——京山人王匡、王凤
公元2017年
纪念绿林起义2000周年
绿林山
绿林起义与绿林文化
西汉末公元17年,京山绿林山(今大洪山)爆发了由王匡、王凤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史称“绿林起义”。此为彪炳史册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后世汉语中因而诞生“绿林好汉”一词,京山绿林山成为“天下绿林第一山”,人称“天下好汉出绿林”。
一、绿林起义主要经过
西汉时京山名云杜县,属江夏郡。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滥施新政,急征暴敛,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加上荆州一带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到山上和沼泽地采挖野菜、荸荠度日,官方还要收取山泽税,百姓苦不堪言,被迫铤而走险。
绿林山
公元17年(天凤四年),新市(今京山北境)人王匡、王凤因能主持正义、善解纠纷、豪侠尚武,被走途无路的饥民推为首领(时称“渠帅”),率众起义,占领离乡聚,开仓赈贫,得到老百姓拥护。义军很快发展到七、八千人,转移到绿林山中,称“绿林军”。平林(今属随州)人陈牧、廖湛的“平林兵”加入起义军。南阳人张霸、江夏人羊牧也率万余人起义投奔。义军声名远播,朝野震动。公元21年4月,王莽令荆州牧发数万官兵进剿绿林军。义军出山迎敌,在云杜大败官军,荆州牧被俘。义军乘胜攻克竟陵、云杜、安陆县城,又还绿林山中。公元22年,山中大疫,死者过半。王匡、王凤决定分兵两路,挺进中原。王常、成丹引下江兵西入南郡;王匡、王凤领新市兵北入南阳;汉高祖九世孙刘玄投奔义军。舂陵(今枣阳)人汉高祖九世孙刘縯、刘秀兄弟也率宗族起义,号舂陵兵,与绿林起义军合兵举事。公元23年,起义军在淯水(今河南省白河)立刘玄为更始帝,王匡封定国上公、王凤封成国上公、朱鲔封大司马、刘縯封大司徒、陈牧封大司空、王常封廷尉大将军、刘秀封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
此后起义军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声势大振。王莽派军四十二万南讨更始帝,围困昆阳。此时昆阳王凤部仅八、九千人。刘秀率十二骑趁夜越城而出,调动义军诸路兵马解昆阳之围,义军里外合势,大败莽军。昆阳大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显示了义军领袖卓越的军事才能。此后北路军乘胜北攻洛阳;西路军进入武关,攻占京都长安,杀死王莽,历时16年的新朝灭亡。更始帝移都长安,封王匡比阳王、王凤宜城王。然此后刘玄背叛起义军,杀害起义将领,王匡、张卬等联手攻进皇宫,将刘玄逼走新丰。王匡投奔樊崇率领的赤眉军,于公元25年(更始三年)率赤眉军攻进长安,刘玄向赤眉军投降,被杀死,更始政权结束。
古城堡
公元25年6月,受命北伐河北的刘秀势力壮大,改元“建武”称帝,世称光武帝。后经12年征战,统一全国,实现“复兴汉室”,史称光武中兴。
一代农民英雄、义军领袖王匡,于公元26年正月被刘秀部下尚书宗广以“道欲亡”(“想逃跑”意)的罪名杀害。王凤在长安动乱后下落不明。王常投靠刘秀后封汉忠将军、横野大将军,公元37年逝于故安(今属山东泗水县),为光武中兴三十二名臣之一。申屠建被更始帝在长安杀害。张卬、陈牧、胡殷、成丹、廖湛等绿林众将领先后战死或被杀。朱鲔原守洛阳,后降刘秀封平狄将军、扶沟侯,传封累代。马武随刘秀平定河北,后封侯。
绿林起义的史实,在《汉书〃王莽传》(东汉班固著)、《后汉书〃刘玄传》(南朝宋范晔著)和《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中有明确的记载。北魏《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在考察今京山境内的大富水源头时,曾到达今京山县三阳镇三王城村一带,看到尚存规模宏大的“三王城”,为当年绿林起义发韧地,有记述绿林起义的石碑“文字阙落”(见《水经注》“涢水篇”)。
匡扶汉室
二、绿林起义的历史意义
1. 绿林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历时9年,驰骋大半个中国,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在今日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和各种史书中均有记叙,知名度极高。
2.绿林起义开创农民军建立全国性政权的先河。绿林起义军是中国历史上攻占京都,夺取中央政权的第一支农民军队。王匡、王凤是更始朝的实际掌权者。更始朝作为全国性政权历时三年之久,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有明确记载(如权威典籍《辞海》等)。纵观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首次的秦末农民起义“张楚”政权,未能进入秦都,仅是举事旗号的名义;继绿林起义后,攻占京都,建立全国政权的有唐黄巢起义、元朱元璋起义、明李自成起义等。
3.绿林起义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没有绿林起义,就没有光武中兴。东汉名臣臧洪在《报陈琳书》中写道:“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东汉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带来国家的兴盛和发展,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古寨墙
4.绿林起义军在历史上创造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夺取全国政权的斗争模式。义军以绿林山为根据地,苦心经营5年之久,千方百计扩大地盘,壮大力量,抗击官军,几年间发展到5万余人。他们还创造出军事屯田制,开荒造田,解决吃饭问题。至今绿林山的山山岭岭到处可见大片“古汉梯田”。在他们建立政权、夺取长安后,仍重视经营、巩固以南阳为中心的根据地。
三、绿林起义的文化意义
绿林起义不仅威震青史,还为后世留下了源远流长、底蕴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
1.因为绿林起义,后世才诞生“绿林好汉”这一成语典故。“绿林好汉”在民间成为江湖豪客、武林侠客、民间义士等一类人士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概括。据《唐诗纪事》载,早在唐代文宗时,太学博士、名诗人李涉有诗云:“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时至今日,国内外以“绿林好汉”或近似名义命名的产品名牌、地域名称、人物称谓、互联网站、个人博客等,数量不可胜数。
王匡故居
2.绿林寨是中国历史上山寨现象和中华武术的主要源头。绿林起义的英雄好汉在绿林山占山为王,得以壮大力量,呼啸天下,改朝换代。以中国最著名的几大山寨历史相比较:京山的绿林寨诞生在公元17年,距今近2000年;隋末的瓦岗寨(今属河南滑县)出现于公元610年,晚近600年;宋时的梁山寨(即水泊梁山,今属山东梁山县)出现在公元10世纪,晚1000年。另据《中华武术大辞典》、《湖北武术史》,专家考证认为,绿林山是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主要源头之一。京山县尚武之风绵延,至今有名拳“熊氏拳法”,有传承谱系记载。诸多史实可确证:京山绿林山为“天下绿林第一山”,故又称“天下好汉出绿林”。
3. 绿林起义创造了源远流长的英雄好汉文化。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上至皇宫贵族、士大夫流,直到今日的社会精英,下至历代五行八作的市井平民,今日的百姓大众,英雄好汉文化始终能被广泛认同和接受,是一种非常普及、深入人心和民族性格的文化。
王凤墓
若从文学艺术史的角度来考察英雄好汉文化的源流,从西汉末年绿林起义,到唐诗中的“绿林豪客”、唐传奇《虬髯客传》,到后世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绿林好汉”,再到现代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好汉侠客小说,直至今日风靡港台和大陆,以至全世界的英雄好汉、武侠豪客电影,如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等——从古至今,形成了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的英雄好汉文化传统。毛泽东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诗句,更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奋斗精神。
好汉石
这一切,表明西汉末发生在京山的绿林起义和这批英雄好汉人物,是中国英雄好汉文化的源头;京山的绿林山,可谓天下好汉第一山。
绿林起义创造了宝贵的绿林文化,这是人类社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绿林文化的本质是英雄好汉文化,其蕴涵英雄文化和好汉文化两个方面:即崇尚正义、勇担大义、舍身赴义的英雄精神,诚信忠义、豪爽仗义、尚武侠义的好汉精神。
绿林好汉
概括地说:以英雄好汉文化为特质的绿林文化,充分体现了崇尚正义,追求公平,敢为人先,舍身赴义的人文精神。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动力,一种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是任何时代都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今日主流文化所包容、肯定的一种文化精神。这种敢想敢干、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慨,也是改革开放时期推进现代化事业必不可少的。
京山地区至今遗留有千年绿林古兵寨、三王城、擂鼓堰、打鼓石、子陵山和关于王匡的“落印潭”等起义遗迹,民间有许多关于绿林起义的传说、歌谣,如光武岭、王莽洞、办顿岭等地名传说和“光武夜打火把过雁门”、“刘秀十二下南洋”的故事,还有历代艺人传承的长篇历史叙事演唱等,是今天开掘旅游文化、发展旅游事业的可贵资源,也是创造新时代文化的重要题材。
“绿林山”之正名于京山来之不易
京山县(1999年10月)将原“厂河镇”改称为“绿林镇”。这一改称,不仅还原了历史真象而且还给京山县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巨大收益,其影响深刻且久远,为提升京山县的知名度贡献犹殊。
王莽新朝末年(公元17年),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是以新市人(今京山县三阳镇一带)王匡、王凤为首领导的绿林起义。初期活动基地,是在云杜县(今京山县)绿林山(今京山县大洪山南段的许家寨)。既然有“绿林山”,也就有“绿林镇”了。
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总把“绿林起义”之地说成是今宜昌市当阳县东北绿林山呢?这主要是由唐章怀太子李贤所注《后汉书》之“山”在今当阳县内所引起的。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版的《中国通史》中,否定了这一说法,并指出起义地点应该在绿林山(湖北大洪山)。
两种说法并存有悖常理,肯定有其一是假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县文化历史工作者参加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论争。特别是县文化馆李飞熊先生用四、五年的心血,行程数千里进行勘察、考证所撰写出的《关于“绿林起义”遗址的考证》及《京山县绿林山名演变的缘由》两篇重要考古的论文,用详细且大量的史料与现时的物证,纠正了唐李贤之误。两篇论文获199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张振新研究员的肯定,后又获中国史学界普遍认同。最终以最详尽的历史资料和现实地点的物证,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推翻了一千多年的谬误,并赢得了国家权威机构的确认,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地点便确定在今京山绿林(原名为许家寨)了。
来源:一品京山
大家都在看↓
点这里,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