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词: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的应教育反思:
原因: 1.新中国时期,国家推动、公办学校、中央集权的管理等;好处是快和步伐齐,坏处是养成老百姓依赖政府的习惯、服从统一管理而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的习惯,在学力问题上的坏处则是养成偏重全国一致的以国家考试的成绩为最重要评价标准的习惯。所以应试教育是有国家体制原因的。 2.改革开放之后,近代化的急速发展,促成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急速拉大,中、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不可能提供高升学率,于是教育的选拔性突出,升学竞争激化。终生雇佣制只可能一次性选拔职员,于是一次性的学历极为重要。
3.家计――高涨的升学积极性 希望升学的家庭比例急速扩大。对于子女来说,即使对偏重于应试准备的学习本身没有兴趣,但是只得接受它将决定自己的未来这样的来自于父母的价值观。这样,家庭高涨的升学积极性和子女在学习上的努力联系起来。并且形成了学生之间的竞争,进而也产生了激化竞争、自我强化的过程。
当代科技和经济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会不断学习的、善于交往的员工及科技人员;旧的职业越来越快地被新的职业所取代;社会流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从而中国应试模式教育那种一次性、标准性、封闭性、灌输与训练性的教育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对待中国应试教育的措施有以下内容: 1、新学力、极权式统治――韩国、新加坡 ……向新的学力观的过渡,正以政府的强有力的统治为杠杆,在初等、中等教育课程,和大学的`标准化入学考试中进行着。尽管对其是否真正形成了“新”学力尚存争议,但至少可以理解为,这对纳入了新的学力观点的测验具有一种训练的效果。 2、传统的学力、通过竞争评估的统制――美国、英国 这些国家从60年代起进行了近似新学力概念的教育实验,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反而设定了传统式的统一教育课程、学历达成目标,并且通过对其达成度的统一考试等进行严格评估,……(按:这是因为它们长期来的分权制教育管理带来了传统学历太低的问题,与日本及中国的历史情况不同。) 3、新学力、社会共识――芬兰、荷兰 ……芬兰、荷兰、瑞典等北欧国家。……设计了跨科目、学年的授课,学校、教师主体性地参与。……高中之间的显性差距很小。……对于教育的理想状态,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在内具有一定的共识。
(按:可见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在留恋传统学力和传统教育制度。总结起来说:应试教育的原因应该从对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中去找,而面对已经进入中国的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应试教育的丧钟应该敲响,为了后几代人的新学力,也就是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把教育改革下定决心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