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词:万福玛丽亚。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
王晨
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形态。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世纪;西方文学;女性观
20世纪以来妇女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女性主义的兴起则对社会生活及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性观开始被研究。一定时期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人物特征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特征相对应的,并是后者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当时女性观的信息。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世纪西方文学里的女性观并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中世纪女性观的成因。
中世纪的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一、英雄史诗
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主要分为中古早期和中古中后期两类。
早期的英雄史诗中涉及到女性的主要有《卡莱瓦拉》和《贝奥武甫》。这两部史诗里面对女性的态度都是负面的,女性要么只是在作品中担当被人们争夺的角色,要么就是主要的反面角色。而且这些反面女性角色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女巫、怪物之流。
在中古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史诗中,《熙德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这两部史诗里的女性角色对剧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熙德之歌》里面主人翁熙德的女儿们基本充当了受害者、男性的附属物的角色。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当中主要的两位女性角色是布伦希尔特和克里姆希尔特。这二人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行动给勃艮第王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上述史诗中妇女被认为邪恶、狡猾,地位上比男子低等,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一种财产。在对女性的负面印象上各民族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当时这些部落刚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父权制的确立和不断强化导致了妇女地位的低下。
二、宗教文学
中世纪宗教文学主要包括《圣经》、基于《圣经》和使徒传记的作品、神学家的宗教论述这几种。
《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鉴于《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圣经》中关于女性的描述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为西欧宗教文学中的女性观奠定了基调。“《圣经》记载有名有姓者3400余人(含同名同姓者),其中女性150人,不足《圣经》记载人物总数的5%”,在整个《圣经》当中占的比例很小。她们在家庭、婚姻及社会中都从属于男性,地位低微。女子在《旧约》中的形象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邪恶、道德败坏、淫荡、红颜祸水式的女人。最典型的是背叛丈夫参孙并致其死亡的大利拉。另一种是美丽、贤惠、善良、忠贞的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路德记》中在丈夫死后精心照顾婆婆的路德。相比《旧约》,《新约》成书较晚对中世纪女性观影响的形成也更大。《圣经》中耶稣本人和保罗等基督教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对基督教女性观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耶稣的女性观可以说是所有基督教思想中最为平等和进步的。“在所记载的耶稣言论中,并没有任何可被看成是反对女性、厌恶女性或性别歧视的内容”。耶稣平等地对待妇女,并认为妇女在宗教信仰方面和男子是平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耶稣是第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重要人物。据《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传教时有一些女性一直追随着他,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也没有散去。“在耶稣以前的犹太教传统中,有几种女人如外邦女人、患血漏症的女子、寡妇、妓女等在社会上特别遭到别人的厌恶和歧视,而福音书中耶稣对这部分女性的尊重、关切与爱则随处可见”。耶稣与崇拜偶像的外邦人说话,救治患血漏症的女子、复活寡妇的儿子并准许妓女来给他涂香膏、宽恕行淫的女子。他还曾无视摩西十诫在安息日帮一位驼背18年的女子治病。在婚姻问题上,耶稣反对轻易的休妻和离婚。
相对于耶稣平等的男女观,早期基督教发展的关键人物保罗的言语更多的反映了犹太和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他一方面赞扬了和他一起为传教事业做出贡献的女性,另一方面他又说“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从。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可以说保罗的上述话语成了后世男尊女卑,认为女人是罪恶的开始。
中世纪教会的女性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女性是与欲望、罪恶相联系的且比男性低等。另一种是对理想中完美女性的推崇。第一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圣经》中关于夏娃被撒旦所引诱而导致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这段描述中找到根源。中世纪一些著名教父的观点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点。奥古斯丁对婚姻给予了肯定,但是对女性的态度是负面的。他说:“女人从一开始就是邪恶的,她是死亡之门,是毒蛇的信徒,是魔鬼的帮凶,是陷阱,是信徒们的灾星。她腐蚀圣徒,那危险的面孔使那些就快要成为天使的人功败垂成。”另一位神学大师阿奎那也认为女性由于天生的缺陷不适合讲道。在中世纪里对女性敌视并造成最严重后果的当属宗教裁判官雅各布・斯普伦格和海因里希・因斯提托里斯所写的《女巫之锤》了。在这本书以及类似作品的理论指导下,欧洲掀起了大规模的镇压女巫的活动。
中世纪对完美女性形象十分推崇,最典型的就是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她被认为是神圣的、有着一切理想中的道德品质,是完美女性的象征,与犯了原罪而成反面角色的夏娃相对应。在教会文学中有专门的圣母剧,关于圣母玛利亚的赞美诗也数量众多。最著名的是“万福玛丽亚”。在11世纪出现了被作为天主教基本经文的圣母经。后来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崇拜圣母的玫瑰经。英国在12世纪编辑了圣母的神迹故事集《金色传奇》和《英国南部故事传说集》。在13世纪的大学中广泛流传着专门献给玛利亚的诗篇和祈祷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大学的教师加兰的约翰的集子《海洋之星》,是圣母神迹故事的汇编。此外,文学作品中对虔诚的修女和贤惠的妻子也是比较推崇的。
基督教文学的女性观存在着以夏娃、女巫与玛利亚、修女为代表的对立的两种极端的观点。前者由男尊女卑的传统和基督教的原罪观所决定。后者以及早期基督教和耶稣的观点则代表了基督教作为普世性宗教要尽可能多的吸收教众的特点。这两种观点对当时其它形式的文学也有着可观的影响。
中国大学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榕树文轩网 »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