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新人文教育

本文核心词:人文教育。

人文与新人文教育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的由来及中国文化中人文的涵义;其次,分析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主要观念,认为人文主义的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力;再次,本文提出我们今天的新人文精神并不排斥科学,它包含两个相关方面: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最后,文章提出:新人文教育,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生活中的人文性,二是师生人文精神的建构。

  在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它是希腊教育观念的罗马形式。希腊人以paideia这个名词指称教育,包括个人体力和脑力的发展及和谐的形成。它有四个特点:

  1.它以自由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对人类知识作了统一和系统的概括,并将此作为人的素质训练的基础,希望这种训练可使人的心灵获得解放和自由。

  2.它提供了在一个没有书本的世界中进行知识传授和论辩的技巧,以语言的掌握、思想的精确和论辩的熟练为基础。

  3.它确立了西方文明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可以通过教育塑造人的个性和完善人的心灵。

  4.最后,人的优秀品质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些品质包括在公共事务中能言善辩和领袖群伦的素质,这也是人性的体现。

  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将希腊文的paideia翻译为拉丁文的humanitas,他认为教育是发扬那些纯粹属于人和人性的品质的必要途径。换言之,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称为人性的人或一个真正的人。这个源自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对西方教育史产生了深刻影响。15世纪末(约1494年),意大利学生把教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师叫umanista,把教法律的教师叫legista,他们所教的课程统称为studia humanitatis,英语译为the humanities(人文学)。而humanitatis又源出于humanitas,意指人性修养。

  中国文化中的”人文”出自《易经》,说是”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指依据天象所示的”文明”之道。这里的人文之人,是人世间,不是单个具体的人。人文之文,也不是诗文或词章之”文”,司马光《传家集》中讲”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非今之所谓文也;--今之所谓文者,古之”辞”也”。

  西方思想主要以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是超自然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创造的一部分。第二是自然的模式,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就像其他有机物一样。第三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

  第一种模式在中世纪占主导地位。当时的西方思想与神学有着特殊关系,例如理

[1] [2] [3] [4] [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榕树文轩网 » 人文与新人文教育

赞 (0) 打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