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词: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本篇当代小说独具特色的主题和陈奂生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做理性的分析,提高他们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教学重点】
1.体会情节结构中耐人寻味的伏笔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的表达作用。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①研讨法。小说主题众说纷纭,到底该怎样理解,引导学生从作品本身出发进行讨论,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②比较阅读法。欣赏时,可将作品与《项链》比较,看看两者在心理描写上的异同,从而了解我国小说与西方小说在人物心理描写上不同的传统。
【电教手段】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班级有不少同学来自农村,请一位同学谈谈近年来农村的变化以及你到县城后的感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它讲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位农民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出示)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解放初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写作背景:(投影出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中国农民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崭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萌发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有了追求。这一切都令高晓声”非常激动、非常感佩”。在这样的社会及作家情感的背景下,高晓声创作了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小说系列,《陈奂生上城》是其中的一篇。
四、检查预习
出示投影: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尴尬()颤抖()忐忑()打烊()砧板()惬意()
肩胛()干瘪()喷嚏()一爿店()亮澄澄()
【答案】
尴尬(gāngà)颤抖(chàn)忐忑(tǎntè)打烊(yòng)
砧板(zhēn)惬意(qiè)肩胛(jiǒ)干瘪(biě)
喷嚏(tì)一爿店(pán)亮澄澄(chéng chéng)
五、认定目标
请几位同学谈预习的收获及遇到的问题。
师生共同认定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及主题的探讨。
六、概述情节:
指定一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补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投影出示)
上城卖油绳
病倒火车站
住进招待所
飘然回村来
七、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推代表发言。
明确:陈奂生是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典型代表。他勤俭、纯朴,物质生活的好转使他对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追求。因为是生活刚有好转,他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性格中仍有狭隘、自私、落后的诸多成分,如存在着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八、环境研究
学生讨论: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何关系?
明确: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声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的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开始有了追求。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它周围的村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生存的土壤。
九、探讨主题
教师引导,出示投影。
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们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本人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
(作者谈陈奂生)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题的辩证性)
十、分析心理
讨论:本文和《项链》揭示人物的心理都很深刻。本文第1、2段和《项链》第3、4段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法,写的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十一、课堂练习
就下面几则或一则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①一富裕起来的农民,家产逾百万,在过五十大寿时,用百元大钞做成特制的爆竹燃放…
②一农民企业家,出则”奔驰”,入则”蓝鸟”,身上”皮尔卡丹”,脚下”阿迪达斯”,住高级宾馆,小姐前呼后拥,一餐动辄成千上万…
③一农家装修豪华,书架上摆满了装帧精美的中外名著。随手拿一本打开一看,里面空无一字,原来这是做装饰用的”家具书”。
(教育学生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十二、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
”陈奂生系列小说”
《漏斗户主》《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
《红楼梦》第6、39、113回”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2.鲁迅笔下的’闰土、阿Q和陈奂生都是典型的农民形象,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思想性格有一定的联系,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
1.先做一道数学题:
(农民人口(亿))(全国总人口(亿))(所占比例)
大于四分之三
2.提问:上起祖父母外祖父母下算堂亲表亲,跟农民没有任何关系的同学请举手。
生活于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和社会,又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当关心农民。关心农民,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就是关心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下面就让我们从关心一位进城的农民的生活经历开始吧/(板书课题)
3.有人看过本文后认为这篇小说是以”陈奂生上城”为线索的,依次写了他”上城途中之所想””上城以后的经历””上城之后的变化”。请按照这样的提示阅读课文,弄清他一路想些什么?进城后经历了什么?(到何地?做何事?遇何人?结果如何?)上城之后有什么变化?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上城途中之所想:打算:卖油绳,买帽子
心情:叹过去,乐现在—满足有米有衣的生活
遗憾:口舌笨,人前卑—渴望人前神气的生活
(二、三)上城以后的经历:卖油绳大意少三角;
买帽子失策店关门;
受风寒病卧候车室;
困苦时幸遇吴书记;
如剜肉住进”高级房”;
(三)上城之后的变化:身份显著提高:干部对他友好
别人羡慕不已
从此一直神气,做事较前有劲。
三:深入研讨:1。从他上城的经历看出他在现实社会中的物质生活怎样?
行:上城三十里:来回一路步行
食:从早到晚的晚餐:一分钱的茶、几块随身带着的僵饼
(第二天早餐):一杯开水和着饼吃
病:(患病高烧时)耐性受痛
住:花五元钱就肉痛
2.从此可看出什么?—他的生活简朴,花钱节俭。
3.生活节俭缘于什么?
收入太低:”一个农业社员,一天工分单价七角”
辛苦的种、收、碾、做的六斤油绳步行三十里买只赚得三元钱
4.收入太低又缘于什么?是他无能还是他不勤劳,不能干?
(吴书记心中)他”老实肯干”—是个极能吃苦又十分耐劳的人。
客观上:过去党的农村政策失当。人民公社,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5.但他对现在这样的生活”满意透了”,说明了什么?
对农业的政策对头,对农民的政策得人心,让农民满意。
也说明中国农民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6.除了节俭外,联系现实中的农民工想想,像他这样的农民身上还有哪些好的品质?
淳朴,善良,能吃苦。”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喜欢他们也离不了他们的原因,也是他们易受一些缺德的建筑承包商欺骗的原因。
三.布置作业:深入研读这篇小说,看人物身上还有哪些不良的表现,想想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全面深刻地认识陈奂生这一人物,并由此了解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深入领会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步骤:
一:深入研讨:
1。缴五元的房费前和后,陈奂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前:”生怕弄脏了被子”
”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
”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却不敢坐,怕坐瘪了弹不饱”
–小心爱惜
后:”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