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词: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理解新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4、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师小结:老师知道了,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些神仙,是因为他们法术高强、能上天入地。尤其是东海龙王,打一个喷嚏,狂风大作,掉几滴眼泪,大雨滂沱,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相机理解“呼风唤雨”。2、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一起走进这“呼风唤雨的世纪”。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开心中的什么疑问?还有什么不懂的?要求:读准生字新词,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1)认读新词:奇迹(jì)依赖 (lài) 潜(qián)入洞察 适(shì)用幻想哲学家因特网农耕社会程控电话腾云驾雾 出乎意料(2)理解“农耕社会、程控电话、因特网”3、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验证一下吧!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2、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3、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句子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理解:a 读一读,说一说:你从“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什么?b “千里眼”“顺风耳”就是指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c 想一想:古代的人们还有着怎样的幻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没有?句子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理解:a “等”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b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20世纪还拥有哪些科技发展的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出示《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生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c 辨析“发现”和“发明”。说说:哪些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d 过去的王公贵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感受到了科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舒适和方便?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师相应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赶运长安,也需七天;现代社会空运,7个时辰都不需要。② 匈奴侵犯,边关告急,京城十天半月后才知晓消息;现代社会,一个电话,一份传真,几秒种就知道信息。) e对比读,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f出示课件,展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4、 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一句什么诗来形容?a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b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快、成就多的词语吗?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1、文章学到这儿,你又想说点什么??有感情地朗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2、畅谈未来,提出希望: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五、布置作业:用《畅想二十一世纪》为题写一段话或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的“奇思妙想”。板书设计:29呼风唤雨的世纪科学 (创造神话 创造奇迹)幻想——– 现实
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由谈话导入,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再质疑课题,读课题之后提出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一二段,解决“世纪”和“呼风唤雨”的意思。理解课文中诗句意思。
不足之处:设计的问题指明性不够强,学生比较难理解;认识到语速比较快;让学生说的比较少,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榕树文轩网 »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