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核心词: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基本构想 一、以学生活动为主,提供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统一。 二、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既研学传统内容,又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句义,掌握字、词、句方面的文言知识要点。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字义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 点拨、答疑、导引、讲解 主要步骤 四步两场:四步:一是导入新课,自主感知课文;二是互相质疑解疑,相互合作学习;三是探究讨论,学习论证艺术;四是理解写作意图,小结课文。重点在“两场”:一场讨论(字、词、句疑难问题),一场争论(本文的论证有无漏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4:10 战国时代,七国争雄称霸,秦由弱变强,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虽然七国纷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历史的回声却永不消失,智者的思考也没有停止。面对这一段风云突变、狼烟四起的历史,尤其是对六国被秦灭掉的原因,历来论者就莫衷一是,那么,苏洵对此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又是怎样论证的呢?让我们带着积极思考探究的精神,去学习这一篇课文。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主要落实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出示演示文稿画面:“学习目标”) 二、下面先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大声把文本朗读一遍,在朗读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准确停顿。 2.充分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义,尝试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字义。 3.对疑难问题作好标记。 (4:15) 哪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段,来展示你不凡的朗读水平。 生读。生评。 师点播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 ③“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④“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⑤“故曰……”读起来掷地有声,理由充足的肯定判断。 (4:20) 三、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请你先和四邻的同学讨论一下,如仍不能解决,提出来和同学一起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 涉及的文言现象积累在《文言知识积累卡》上,课上同学相互交流学习。 检查预习(印发文言知识积累卡) 交流成果(由公推代表交流积累成果) 四、在解惑答疑的过程中。兼及字、词(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字义)、句释疑解难(兼顾提及翻译的方法) (4:30) 1.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在这篇文章中,针对六国灭亡,苏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出示演示文稿画面:“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五、探讨讨论行文思路 学习本文论证艺术 一是思考针对“赂者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作者又是怎样论证的呢? 指名学生朗读文本 对比论证 (出示演示文稿画面:“论证方法”) (4:40) 二是探究“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的论证是充分有力的还是有漏洞的`?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错误 虽然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象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但是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批判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主张团结抗敌的观点,是无可非议的。 六、文本的题目是《六国论》,通过刚才我们的梳理,其实到此为止,作者已完成了《论六国》的写作意图,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四、五段呢?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速读文本 (出示演示文稿画面:“作用、结论”) (4:50) 七、理解写作意图 (出示演示文稿画面:“北宋地图”) (借古讽今、文章合为时而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出示演示文稿画面:“作用、结论”) (4:55) 八、总结课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从来不只是为后人留下骄傲的资本,也会留下警示与反思:大宋王朝如果一味的输币纳绢,那只是会积贫积弱,自取灭亡。这不也是《六国论》作者给大宋王朝的讽喻吗? 九、作业:二选一 1.进一步整理完善《文言知识积累卡》的内容。 2.以《六国破灭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1.观点鲜明,举例典型,分析简明。 2.写200??300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榕树文轩网 »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